我国 ICT 基础设施相关技术和产业起步较晚,比起国外仍有不小差距。这就要求国产存储必须做到高安全、高可靠、高性能。“十三五”期间,国内存储产业生态从逐步构建到基本完成,相关核心器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一方面,国产 CPU 逐步成熟(参考本报告第一章)。另一方面,国产内存的逐步成熟。2018 年 11 月,长鑫存储推出了中国首颗 19 纳米 12 寸 DRAM;2019 年 9 月,长鑫存储内存芯片自主制造项目宣布投产,与国际主流 DRAM 产品同步的 10 纳米级第一代 8Gb DDR4 首度亮相,一期设计产能每月 12 万片晶圆。同时,国产内存条也搭配国产 CPU 平台取得了广泛的应用。
在存储介质方面,我们在固态硬盘领域与国外的差距并不大,有机会实现追赶甚至超车。长江存储于 2018 年第三季量产 32 层 NAND 芯片,2019 年第三季量产 64 层 NAND 芯片,2020 年 4 月试产成功 128 层 NAND 芯片。国产SSD厂商也百花齐放,如忆芯科技、联芸科技、得一微电子、华澜微电子、紫光德瑞等。
在存储控制器方面,国产企业级存储厂商大多还是使用国外 LSI、PMC 等厂商的主控芯片。部分厂商在存储控制器领域实现了突破,如腾凌科技于 2015 年推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SAS 控制器,并推出自主设计的 1G/10G 以太网接口、核心器件 RAID 控制器和多种硬件 ASIC 加速引擎。
在存储设备方面,华为、腾凌科技、长城网际、同有、宏杉、鲸鲨等厂商的产品功能虽与国外产品还有差距,但部分技术已经完成自主研发,并不断向国际水平靠拢。腾凌科技自主研发了存储引擎,以专用硬件管理存储业务,并率先在国内推出基于龙芯的管理控制与数据业务分离的新一代存储架构,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长城网际推出了基于飞腾的安全可信存储系统,并结合 SM9 算法提出混合加密存储技术,实现对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保护。